×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语文新增分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八章 论述类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标签: 暂无标签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核心突破一 精准把握论述思路
                                ——层次要清,层意要准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分析论述结构”和“把握论述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相互映照。思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论述类文本结构特点
1.一般结构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论点或论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三论”特点
(1)引论。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二是引入式,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辨析引论最重要的是看它是提出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论述类文本最关键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在这时,寻找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也极为重要。
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
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3)结论。它主要有以下方式:
①总结上文,重复或强化中心论点。
②卒章显志,得出论述结论或中心论点。
③补充论证。
④发出号召或劝勉。
二、梳理论述类文本思路应具备的文体意识
1.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2.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一般都会有过渡衔接。
1.重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回答问题。
(1)请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通过丰富的事例论述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1~4段);其次,继续通过举例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5、6段);最后,总结全文,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第7段)。
(2)1~6段为本论部分,其层次属哪种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层递式。
(3)第5段与第6段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反对照。
2.重读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回答问题。
(1)在全文结构层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说它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5段。它承上启下,由破转立,先将上文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一收束,然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2)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当时中国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的媚外卖国行为(1~4段);其次,阐述“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如何“拿来”的做法(5~9段);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第10段)。
(3)概括第9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提出拿来主义者的做法:占有,挑选。再论述如何“占有”。后论述如何“挑选”。
一、精准梳理全文论述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捧与挖
鲁 迅
①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②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③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④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⑤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⑥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⑦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⑧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⑨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请找出在全文结构中起过渡作用的一个句子,具体说明它是如何过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句子: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2)过渡:由讲“捧”的动机和“捧”的对象过渡到“捧”的结果,“结果”一词拎出下文内容。
2.请找出在全文中起总结作用的一个句子。(可在原文画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解析 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4.请概括文中⑤⑥⑦段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段揭示“捧”的危害,由虚到实,由轻到重。
(一)理清论述层次
1.先理清整体思路,再理清局部思路
因为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所以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来划分。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运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就大致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要理清作者思路,还得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出段落的结构和思路。各段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思路也就理清了。
分析文章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2.借助能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句子
为了表达清晰,很多文章常用一些标志性的词句来表明思路脉络、上下文关系。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句子是解决本论部分层次不清问题的快捷通道。
(1)关键词语
①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②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等。
③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换言之,等等。
④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
⑤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⑥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可见,等等。
(2)关键句子
①揭示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词引出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②论点句和论据句。论点句多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实际上是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找出这样的句子,论述层次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论述类文本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即征引的文献资料、事实材料;另一种是事理论据,即人们公认的或权威的道理、名言、法则、定律等。阅读时勾画出这些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并找出它们与论点的关系,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二)准确概括层意
1.必须借助能标明层意的词句进行概括
这些词句主要有:能揭示文章题意中心论点的词句,能概括段意的词句,能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词句,起过渡作用的词句,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全文的句子等。
2.概括本论部分层意要紧扣全文重点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本论部分层意概括不准与未把握全文论述重点有很大关系。考生会抓住文中某个重点进行放大,以致脱离了全文论述重点。如2016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的概括论述思路题,有不少考生根据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自在”概括为“借孙悟空分别从社会关系、生存空间及生命更替角度阐明自在”,好像中间文字是在阐释“自在”这一核心概念似的,其实,他们并没有扣住全文重心“成人不自在”及其寓意,弄偏了重心。因此,概括本论部分层意,不能只把中心句或其他关键句摘出来,还要把它们纳入、整合到全文的论述中心(重点)中去。全文的论述中心(重点)一般会在标题和开头处点明,个别情况下结尾也有。
(三)规范表述答案
1.答案要体现承接性
层次思路题的答案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前后思路,为此一定要使用好承接词语。通常情况下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如果能用体现思路深入、转换等内在联系的词语“先……再……后转入……最后……”更好。
2.答案要把层次要点“缝”进去,整合提炼
答案要点主要由文中关键词句构成,不可全用自己的语言,更不可用笼统的语言,如“首先提出观点,其次展开分析,最后总结全文”之类的空话。
二、精准梳理段内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为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节选自(英)伍尔芙《笑的价值》,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该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6.请简要归纳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指出孙过庭把盛唐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其次,阐释孙过庭抒情理论的内涵: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它们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精准梳理段内思路,要做到:
1.一读二辨
“一读”指的是在标出句数后的精读、细读,同时,要有全文意识,注意该段与上下段之间的联系。
“二辨”指分辨段落类型。段落类型从表达上来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四类。一般论述类的重点是议论段和叙述段。强调分辨段落类型,是因为段落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2.三扣四抓
“三扣”指要扣住段落中心。分析段落结构,如果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段落,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之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段落,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如果是照应式段落,第一层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四抓”指抓住层次标志词语。段落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段落层次的突破口。这一方法很简单,找到这些标志,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
有些段落,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段落的另一个层次。
3.规范表述(同前面的“规范表述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选自周国平《交往见人品》,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该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提出“交往是人性的必需,而分寸难以把握”的观点;接着,通过引用、对比手法阐释了掌握交往分寸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精神相遇是人生最大的幸运”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已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选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2.请简要归纳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指出对价值意义认识倒置的现象;其次,指出这种倒置的危害;最后,阐述正确理解价值意义对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
①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②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③传统教育者是为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④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是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注]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⑤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⑥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 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⑦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他说的“即知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进一步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⑧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有删改)
注 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提出教育的动向问题;接着,从主张、组织、方法三个方面比较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的异同;然后,阐明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最后,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要开辟创造。
4.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段围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传统教育的观点:在学校与社会之间造墙(隔离开来)。其次,阐述了改良教育的观点:学校即社会。最后,重点阐述了生活教育的观点:社会即学校。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漫话高雅与通俗
金开诚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剧被归为“高雅艺术”;由此类推,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等等势必亦将归于“高雅”。不久以前,还见到有的报道把苏州评弹归为“高雅艺术”;那么,如评书、大鼓等各种地方曲艺也就都将归入“高雅”之列了。
②然而,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些艺术之所以曾经大为兴盛,并非因为今人所谓的“高雅”,而恰恰是因为它们通俗。唯通俗才能赢得广大观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小楼在天津演了一出《金钱豹》,街头巷尾的顽童便纷纷学喊“闪开了”。戏曲艺术是通俗的,然而却雅俗共赏。所以苏州评弹虽为地道的通俗艺术,却不乏高人雅士成为“书迷”。
③“高雅——通俗”的分类之所以概括不确、不大说得通,主要是因为在逻辑上这个分类并未依据同一个标准,因而其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并且使分类不周延。比如说把一群马分为公马与母马,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根据同一个标准(性别)来分的;倘若分为公马与白马,这就不可以,因为公马同时可以是白马,又无法包含母马中的非白马。就文学艺术的品种而言,高雅的创作可以表现为通俗,通俗的创作可以包蕴着高雅,因而往往外延重合。再者,那些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在分类中却没有着落。与高雅对立的概念不是今人所谓的“通俗”,而是低俗、庸俗与恶俗。不能因为“通俗”一词“不幸”带了一个“俗”字,便认为它就一定不高雅了。
④看看许多文章所作的“高雅”与“通俗”之分,大致是出于直观,其间隐隐约约含有一种想法,即凡是现在不大兴旺、欣赏者不多、反应冷落的便是“高雅艺术”;反之,欣赏者众多、反响热烈的便是“通俗艺术”。
⑤文学艺术作品应该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为此力求雅俗共赏乃是创作的光明大道。当然,世界上也确有真正高雅而不易为大众所理解、接受的作品。我们应该认识到,“高雅”与“通俗”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乃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兼有高雅与通俗两个特征,这可以从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杂剧及《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小说一直说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等,真可谓其例不胜枚举。现在如把“高雅”与“通俗”截然分为两类,恐怕过去和未来的文学艺术史都该换一种写法了,然而事情是绝不会这样的。
⑥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究竟可不可以分类呢?答曰:可以。例如分为高雅与低俗可以,分为精品与次品也可以。但这种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只能在同一种文学或艺术中进行,而决不能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例如同是电视剧,却有高低之别;同是相声,却有雅俗之分。然而决不能认为电视剧比相声高雅,或小说比诗歌低俗。不同的文艺是不同的创造,有不同的特色,品种之间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的。(选自《群言》,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从文学创作角度提出应追求雅俗共赏的观点;其次,指出“雅”“俗”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雅”“俗”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并以具体作品说明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兼有雅、俗两个特征;最后,否定了将“高雅”“通俗”分为两类的错误做法(得出雅、俗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共存的结论)。
6.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就把戏曲归为“高雅艺术”的现象,从戏曲发展的实际和逻辑学两个角度归纳它不准的原因;其次,就一些文章依据读者效应划分“高雅”与“通俗”的做法,剖析了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并结合文学史实否定了这种做法;最后,正面提出分类的标准,即应在同一艺术内,不带褒贬。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题库 |京ICP备13053688号-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