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突破训练-“新闻 报告”专题综合过关练(二)

标签: 暂无标签
“新闻  报告”专题综合过关练(二)
(时间:30分钟 满分: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乡愁
严红枫
①锣鼓响起来,鞭炮响起来,歌声唱起来,灯笼挂起来,彩旗飘起来……
②开春的第一天,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小山村举行的一场立春祭祀仪式,不但引来了四方群众,而且引来了中国民俗学会的专家、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家。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春神祭祀活动,为什么能引起世人如此关注?
③2016年11月30日,以衢州柯城“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民俗学家刘锡诚介绍说,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春神及其神话,而中国古代的春神就是句芒,衢州的这处殿宇是全国唯一保留春神句芒习俗信仰的地方。
④《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古籍里记载了春神句芒。在传说中,句芒是辅佐伏羲的大臣,既是创世神和造物神、掌管万物生长的木神、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给人“赐寿”的生命之神。九华乡灵鹫山山岭主峰上多梧桐树,被春神句芒看上了。居住下来的句芒使得山上的梧桐树以及其他树木都生长得越发茂盛。山民感恩,便在山上盖起了一座庙宇,用巨大的梧桐树根雕了一个神像供起来,称之为“梧桐老佛”。因山庙太小,后又建起“梧桐祖殿”。
⑤刘锡诚考证认为,句芒其实是远古时期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的祖先神,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融合之后的华夏民族也将它作为崇拜的对象,让它乘上了双龙。衢州地区上古时期属于东夷族的姑蔑国,因此,在当地延续至今的立春祭祀活动,不但充满了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而且留下了远古东夷文化的痕迹。
⑥为把美丽的神话和民俗传统文化找回来,柯城区及时恢复了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的习俗:2004年,民间修复庙宇,复原春神像,2005年梧桐祖殿恢复祭春。“梧桐老佛”春神句芒终于重现世人眼前。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2月4日正值立春,村民们在梧桐祖殿恢复了沉寂40年的立春祭祀活动。2011年5月,九华立春祭被国务院批准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⑦2月3日,立春日,古老的祭祀活动开始。“吉时到——迎春喽——”上午9时18分,随着祭司一声高亢的吟唱,祭春礼仪正式开始。殿内响起悦耳的钟鼓声,殿外礼花齐放、鞭炮齐鸣,整个梧桐祖殿瞬间成了沸腾的海洋。
⑧12名身着深色中式服装的礼生和24名当地村民代表抬着6个花篮依次从大殿正门躬身走入殿内向春神行礼。猪头、牛头、羊头、年糕等寓意丰富的十盘祭品被送到殿内案桌上,24位村民祭祀代表手拎的装有精心准备的青菜、水果、糕点等的篮子也被置于案桌前。接着,主祭、陪祭进殿,整冠洗礼,上香敬酒。主祭人——九华立春祭非遗传承人、梧桐主殿执事龚元龙开始朗诵祭文,唱起《祭春喝彩谣》。
⑨“九华立春祭。”“好啊!”“二龙报喜喧。”“好啊!”“三衢春来早。”“好啊!”“梧桐惠凤冠。”“好啊!”
⑩一边是陪祭一句句洪亮的吟唱,一边是众人齐声的喝彩。
⑪13岁的吴圳扮演牧童句芒,脆生生的《鞭春喝彩谣》响彻四方,他手持彩鞭,鞭打耕牛9下,开始了新春的第一耕。“我已经连续四年扮演牧童鞭打春牛了,感觉非常荣幸,每一次都是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的民俗文化。”完成鞭打春牛仪式的吴圳对记者说,他快要“退”了,因为父亲说牧童句芒是孩童,而他“年纪太大,争取今年抓紧带个徒弟出来,以便也有个传承”。
⑫民俗就是人们遥望昨天的路标,这个文化符号真实、鲜活而又顽强,它见证着久远的昨天。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的风俗里,人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远祖那不屈的也同样不朽的身影,就像梧桐峰上的苍松与翠柏,像妙源溪不竭的流水。正是他们拧成了一条坚忍顽强的人脉,让立春祭祀这个古老的同样也不朽的文化符号世代传承。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锣鼓响起来,鞭炮响起来,歌声唱起来,灯笼挂起来,彩旗飘起来……”新闻开篇先声夺人,视听结合。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呼应文本内容并点题。
B.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自己的春神,《礼记》《山海经》作品中就有句芒既是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给人“赐寿”的生命之神的记载。
C.传说中句芒居住在九华乡灵鹫山山岭主峰上。居住下来的句芒使得山上的梧桐树以及其他树木都生长得越发茂盛。山民为了感恩,便在山上盖起庙宇供奉句芒。
D.句芒最早是东夷部族的祖先神,后来成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对象。衢州曾属东夷族姑蔑国,因此其立春祭祀除了带有农耕文化色彩外还保留了远古东夷文化的痕迹。
解析:选B B项,“句芒既是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给人‘赐寿’的生命之神”并没有确切依据说是出自这两部作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衢州偏僻山村的春神祭祀活动引起了世人关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立春祭祀活动很好地传承、弘扬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B.牧童句芒由13岁的吴圳扮演,他已经连续四年扮演牧童鞭打春牛,但年龄已经偏大,明年将不再来扮演牧童句芒了。
C.衢州及时恢复立春祭祀习俗,目的有二:一是把美丽的神话和民俗传统文化找回来;二是让春神句芒重现世人眼前。
D.2005年的立春祭祀活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直接促成了九华立春祭被国务院批准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人们从春神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远祖那不屈的也同样不朽的身影,正是他们拧成了一条坚忍顽强的人脉而使文化符号世代传承。
解析:选AE B项,“明年将不再来扮演牧童句芒了”错,原文是“年纪太大,争取今年抓紧带个徒弟出来,以便也有个传承”,并未确定明年不再扮演。C项,“让春神句芒重现世人眼前”不是目的。D项,“直接促成”错,强加因果。
3.根据原文,请简要概括衢州春神祭祀活动的大致流程。(4分)
答:                                                                        
答案:礼生和当地村民代表抬花篮,向春神行礼——村民祭祀代表敬献祭品——主祭、陪祭进殿,整冠洗礼,上香敬酒——主祭人朗诵祭文,唱《祭春喝彩谣》——陪祭吟唱,众人喝彩。(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胡晓军
①清冷的北风掠过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境内的大源盆地,寒意袭人。沿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来到盆地西北端的小荷山脚,垂直陡立的山崖下,一个高近6米、宽近20米的天然山洞赫然入目。
②步入山洞,如同来到另一个世界。60多米长、20多米宽、3米多高的主洞穴里幽深静谧,空气温暖而湿润,在昏暗多彩的布景灯光映射下,一尊尊远古先民的雕塑或伫立或箕坐于洞穴的各个角落。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它和距离不远的同期吊桶环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11月上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以及王象坤、闵庆文、卢宝荣、张居中、彭适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来到这里。作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他们经过反复研讨,郑重联合签署了一份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我们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一万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源’,我们建议,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
④在这份建议上签名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虽没能出席此次研讨会,但他在给会议发来的信函中写道:“一万年前,人类成功驯化出了栽培稻,这是人类稻作文化乃至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端。作为水稻研究人员,要感谢万年保存并保护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仙人洞遗址。”
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粮。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此后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处?这曾一直是国际学术界持有争议的问题。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水稻研究人员和农业考古人员,致力于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20世纪60年代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地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
⑥曾多次参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彭适凡介绍:“这两处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以及孢粉遗存,经鉴定,这种水稻兼具籼、粳稻特征,是由野生稻向人工驯化稻演化的古栽培类型,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说明在一万年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⑦“稻作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本条件:该地必须发现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遗存;必须发现当时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当时要具备适于栽培稻及其生长发育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当时该地或其附近要有以栽培稻为主要食品并具有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类群体,以及相应的稻作农业生产工具。”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说,“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
⑧《科学家建议》的发布,无疑是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⑨“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远古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传播到了亚洲广大地区,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这是得到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谢华安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彭适凡、颜龙安等人通过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野生稻植硅石、孢粉遗存等,这坚定了他们对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的看法。
B.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有重要意义,它是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C.丁颖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他曾经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并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D.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兼具籼、粳稻特征的水稻,这说明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已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解析:选A A项,“彭适凡、颜龙安等人通过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错误,文中明确指出彭适凡参与了考古发掘工作,但颜龙安是否参与考古发掘工作,文中并没有提到。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中第①段对江西万年县环境特点的描写、山洞位置的介绍以及对洞口大小的具体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万年仙人洞有大致的印象。
B.文中第②段对万年仙人洞内部远古先民雕塑的介绍,暗示这个洞穴历史悠久,与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相吻合。
C.文中第④段特意引用袁隆平信函中的话,表明《科学家建议》得到了袁隆平的赞同,同时也赞许了袁隆平对万年仙人洞遗址研究成果的贡献。
D.文中第⑧段在内容上介绍了《科学家建议》的重要意义,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内容,并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E.文章以谢华安的话结尾,对世界稻作文化起源于江西万年这个结论做了说明,并指出这一结论得到了各行各界的公认。
解析:选CE C项,“赞许了袁隆平对万年仙人洞遗址研究成果的贡献”无中生有。E项,“各行各界”扩大范围,这个结论得到的是“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的公认。
6.“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结论令人信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题中结论令人信服的原因,一要看这个结论是由何人得出的,有权威性才令人信服;二要看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有科学性才令人信服;三要看这个结论是否符合其成为结论的条件。
答案:①这一结论是由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究后联合发布的,权威性强。②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稻作起源地”的所有条件。③这一结论是以由中国考古队、中美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考古资料作为充分的证据所得出的,可信度高。(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5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题库 |京ICP备13053688号-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