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突破训练-“散文阅读”规范增分练(三)

标签: 暂无标签
“散文阅读”规范增分练(三)
(时间:30分钟 满分: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奔走的大树
刘 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它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  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匝匝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从另一方面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解析:选B A项,“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错误,文章开头写“大树的驿站”,意在引出后文。作者对大树“奔走”到城市是持否定态度的。C项,“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误,文章中大树“奔走”到城市反映了乡村遭到破坏,人们自毁家园的情况,此处写“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只是作者无奈的自我安慰,并不是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D项,“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文章意在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在分析散文的构思时,首先需要明确文章共有几部分,然后确定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共十段,第①段写“大树的驿站”,为第一部分,既照应题目,又引出下文的回忆,为下文作铺垫;②到⑨段写“我”记忆中“不走”的大树和后来“奔走”的大树,为第二部分,通过强烈的对比揭示主题;最后一段通过问句总结全文,为第三部分,再次强调大树的重要,结尾点题,卒章显志。
答案:①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2分)②然后具体描述回忆中“不走”的大树以及后来“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2分)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卒章显志。(1分)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在分析题目意蕴时,要明确题目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常识上讲,树应该是不能走动的,“奔走的大树”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类常识,因此大树只能面临枯萎死亡,讽刺人们急功近利,不尊重自然。深层来讲,大树“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是乡村文明的标志,大树“奔走”,反映了乡村遭到破坏,人们自毁家园;大树是农耕文化的象征,大树“奔走”,死亡,象征着乡村失去了自己的“魂”,乡村文明不再,游子失去归乡的指引,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答案:①揭露和批判了人们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②讽刺了人们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③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至不知所终,可能会使归乡的游子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目光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秋湖中的蒲苇已经成熟。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有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烀蒸般地舞出汪洋大海。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原生态般地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朋友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舟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别有一番情趣。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尖儿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前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C.第四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众,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吵闹嬉戏、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靓丽的身影。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解析:选D A项,“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在描写查干湖的天空。B项,“吃菱角”不能说是查干湖特有的场景。C项,“靓丽的身影”属无中生有。
5.请赏析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5分)
答:                                                                     
解析:赏析语言,要从表达技巧、炼字炼句、艺术效果、表达情感、体现主旨等多个方面考虑。本题中,“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是比喻,“献出哈达”是拟人,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查干湖秋苇的赞赏、喜爱之情。
答案: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秋苇的赞赏、喜爱之情。(5分)
6.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分)
答:                                                                     
解析:本文结构清晰,写了查干湖“美在秋天”“美在秋水”“美在秋草”“是水鸟的王国”等,这些内容可概括为“风景美”;还写了“最美的还是渔民”,可概括为“人美”;此外,还写了查干湖的“生态美”。从文章对这些内容的描写,可分析出作者对查干湖的情感:热爱、眷恋、守护。
答案:①风景美。长天疏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③生态美。有原生态的渔猎文化,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和谐。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的眷恋、守护。(每点2分,共6分)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5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题库 |京ICP备13053688号-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